[先見學堂 EP.02] 基因和營養的關係

先見學堂 EP. 02|講者:先見基因 研發部專案經理 林祐宏經理

現在的人常常就在外面飲食,外面的飲食雖然很好吃,可是會造成我們身體的一個負擔,這些外食讓我們吃得飽,熱量也足夠,可是常常我們因為外食的關係,而缺乏一些微生素與礦物質的攝取,久而久之就產生了一種「隱性飢餓」

隱性饑餓的意思就是平常我們在外面吃得飽,那就是一般的飽足感狀態,但事實上這些營養的缺乏,會讓我們身體在一些維生素上的攝取有些缺乏,這些缺乏就會導致隱性饑餓的產生,這個隱性饑餓不但讓我們身體產生疲憊,也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發生,即使我們在做一些營養食品或是營養補充的時候,常常會想到一個問題:『到底要補充多少營養才足夠呢?』或是說:『哪一些人要比一般人要補充更多的營養?』,基本上這是沒辦法知道的,一般傳統在檢測營養的缺乏,通常是從代謝體的角度去做分析,代謝體角度的檢查就像是所謂的「生化指數」,或是「代謝指數」的缺乏,從這些指數就能大概知道我們體內的營養到底夠不夠。

由於現在基因營養醫學的發展,能知道我們基因的代謝或吸收程度是否良好,從營養醫學著手的話,能直接找到哪些基因有問題,可提早做針對性的營養補充,避免因為營養的缺乏而導致疾病發生。例如: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吃一些心臟相關藥物以外,還會補充一些葉酸的營養,葉酸是為了要降低我們代謝時,會產生心血管高風險的代謝物質,叫「半胱氨酸」,若要降低半胱氨酸的指數,就要透過葉酸的吸收。

說到葉酸,就要知道有一個酵素叫「NTHFR」,NTHFR酵素在每一個人基因的功能都不一樣,基因變異會使NTHFR酵素的功能產生差異,這功能的差異,會使葉酸的利用沒有那麼好,導致半胱氨酸指數無法下降,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假設我們能從基因營養醫學角度去切入,就可以提早知道,哪些基因在營養上代謝不良。我們就可以針對這些人與患者,加強他們的某些營養攝取量,補充足夠的營養,或針對他一些比較缺失的地方長期關注,可以靠這些針對性的營養補充,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。

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:『基因是沒有辦法被改變的,但可以修飾。』

至於如何修飾呢? 就是靠營養的補充或飲食的改善,讓我們基因產生不一樣的表現,就可以避免許多疾病的產生,靠後天的生理調適,還是能改善基因的天生缺陷,用修飾的方式,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好 更健康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